古茶文化,茶為靈,文為魂,大咖云集,共鑒普洱。2020年1月12日,一場將時空交錯,筑于文化之巔的新年茶會,于周口天誠茶博苑隆重舉辦。來自周口市文聯領導、市作協主席團成員、市文藝創作室、各縣市的作協主席、優秀文藝工作者六十余人共同走進天誠茶博苑,感受古茶文化與茶藝結合的文化盛宴,見證開啟一罐價值不菲的清代古茶,品鑒茶香的傳奇時刻。
新年伊始,天誠茶博苑攜手周口作家,開啟盛世周口文化最精彩的茶文化篇章。在隆重的周口文學年會儀式后,是輕松愉悅的古茶品鑒活動。
本次活動主要承辦方天誠茶博苑創始人石中杰作為周口市政協委員、周口市茶葉商會會長、市收藏家協會副會長,經營茶葉近20個年頭,最多時有7家連鎖店,生意經營有聲有色。
他既是實業家又自稱“茶人”,可謂是“為商有道,為茶亦有道”。他在周口東區天明錦江國際酒店二樓創建了周口乃至河南唯一一家以百年普洱茶療館和明清紫砂鑒藏館為主的天誠茶博苑,匯集了明代時大彬、徐友泉,清代陳鳴遠、陳曼生,近代顧景舟、朱可心,當代徐漢棠、汪寅仙等200多把明清近現代大家的紫砂壺;又收藏了清代民國時期的宋聘號、同興泰、德厚成、聚豐號、雷永豐、德興茶莊、宋聘號乾利真等百年普洱號級老茶幾十種。
或許每一家茶空間的風格和特色各不相同,但是不管是怎樣的“茶人”,走進天誠茶博苑都感覺一種儀式感撲面而來,讓人不敢高聲語,步態也變得輕盈起來。這是一方鬧中取靜、清雅宜人的小天地;那些帶著歲月痕跡的老茶與紫砂茶具相映成趣。愛茶,飲茶,與茶結緣的石總向各位作家介紹詳細的古茶文化和茶具之美。
一部中國茶史,就是中華文明的成長史。茶葉,先是藥,后是飲,然后是文化,茶之歷程亦是人類之生命。眾所周知,普洱茶作為珍貴的時光禮物,是大自然贈給人類最天然原生態的飲品。普洱茶的真正魅力,在于它陳化后的口感和湯質享受,而不是剛出廠時的狀態。
所以大家都說普洱茶是“能喝的古董”。有一定年份的普洱老茶,通常會有各種棗香、樟木香、藥香,甚至參香。老茶的香氣很沉穩,細細去體會它的香氣轉化,身心愉悅。
在石中杰先生對“古茶文化”多年的追溯中,曾多次描述過“一片茶葉撐起一片文化”的藍圖,亦跟業內朋友商討過“古茶文化+”的發展模式,他的企業理想、人文抱負和對周口的赤子情懷,令人敬佩。此次新春茶話會,就以一種茶文化思考式的人文精神,全方位展示了周口古茶文化的歷史畫卷和未來的發展之路。
周口飲茶歷史悠久,普洱茶在歷史與時光的雙重帷幕后面,猶抱琵琶半遮面,時隱時現,撩撥人心,亦迷亂神性,究其緣由,只因它是紛紛繁繁的人世之外,由山水供養的殿堂級茶品。
石中杰先生告訴大家,要在眾多作家的見證下,當眾開啟一罐清代祥生號百年普洱老茶共度新春茶話會。茶易得,百年普洱可不常見。大家難以抑制激動的心情,紛紛簇擁上前用相機、手機記錄下這一激動人心、莊嚴神圣的時刻。此時全場寂靜,石總用一把小刀慢慢啟開青花瓷壇上的鉛封,然后請大家一一觀賞、品鑒百年普洱未曾沖泡前沉睡的狀態。
聞一下,如蘭如蓮、茶香內斂;品一口,回甘綿長、令人沉醉。在石中杰看來,茶是一片樹葉,聚萬物之精靈。普洱古茶,恰好是寫就雅居日常的最佳搭檔,更是調理心身的“不二良藥”。
此時,一飲而盡者有之,慢品細酌有之,都沉醉在古茶高妙的“茶療”中。 只有高級茶藝師蘇明月的古箏演奏,余音裊裊、繞梁不絕。此刻茶煙隱隱、茶氣蒸騰起于茶席之間,盡現了古茶文化的高流隱逸,以及品茶方式的至精至美。
三杯兩盞后,與會者紛紛表示自己喝通透了,有了茶的“醉意”,更有了腋下生風、化羽飛仙的奇妙體驗。這個說,一盞茶已經背后隱隱出汗,感覺渾身發熱。那個道,自己因感冒導致的鼻塞,喝了幾杯后也聞到香味了。大家都紛紛表示,古茶真是太神奇了!
對古茶文化頗有研究的石總介紹,茶,遇水舍己,而成茶飲,是為布施;葉蘊茶香,猶如戒香,是為持戒;忍蒸炒酵,受擠壓揉,是為忍辱;除懶去惰,醒神益思,是為精進;和敬清寂,茶味一如,是為禪定;行方便法,濟人無數,是為智慧。他不敢奢求“智慧”,卻愿行方便法,濟人亦濟己。在他看來,“大商無算,大家惜言”更為貼切。
最煙火的滋味隱于日常,最匠心的文化隱于細節。文以載道,載社會、人生、文化之道。周口作家走進天誠茶博苑,共同開啟周口茶文化的一段傳奇,以自己的方式記錄和見證了古茶的諸多情景,使之呈現的文化更立體、更豐富,也更迷人。(文/倪莉 攝影:高尚華)
熱點文化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中原文化綜合類媒體 中原傳媒 提供技術支持
主辦:中原文化網 版權所有:中原文化網 投稿信箱:15690826618@163.com
豫ICP備19001720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