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清明節,我邀約了兩位有共同愛好的朋友,一同向峨眉山中的萬年寺走來。
被詩仙李白驚為“邈難匹”的峨眉山,氣候呈垂直分布,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說。良好的氣候和地理狀況,使這里成為植物王國,也是茶樹生長的樂園。這里產茶的歷史可追溯到唐宋時期,唐代學者李善在其所著的《昭明文選注》中記載:“峨山多藥草,茶尤好,異于天下?!倍朊贾袢~青、峨蕊等名茶,主要產在中山區的清音閣、白龍洞、萬年寺一帶。這里群山環抱,云霧繚繞,是茶樹生長的理想之地。明萬歷年間,由于神宗朱翊鈞與其母慈圣皇太后獨尊峨眉山,明神宗曾御賜茶園數畝予萬年寺,寺中僧眾在當家主持的引領下,在寺側開地建茶園近十畝,精心管理,每年采焙雪茗進貢。神宗之賞賜之物不為他物而獨為茶園。峨眉山寺廟茶事之盛可見一斑。
萬年寺屬峨眉的中山區,海拔1000多米?!鞍姿镲L萬年寺”是峨眉山十景之一,是說秋天到來時,這里山色空明,林木肅然,水流澄澈,秋風清朗,一派天高云淡、風和景明的圖畫。這景致與“云?!?、“佛光”、“日出”等相并列,而且是以海拔、林木、流水、氣候等良好生態為構成要素,那春天這里產出的茶葉,必定葉潤汁濃,色碧香遠。還因為來之前,我看到峨眉山佛教網的一則消息:“3月13日,風和日麗,峨眉山萬年寺組織僧眾員工30余人,由萬年寺監院鎮覺法師帶隊,在萬年寺所屬的茶地開始了今年峨眉山禪茶的第一次采摘……”
從五顯崗下車,我們一路步行上山。來時天是陰天,蒼山聳立,林木陰郁,山嵐浮動,一片空濛。待到萬年寺時,山勢更加陡峭,樹木更加茂密,那印度式淡黃渾圓的磚殿屋頂,聳立于墨綠的林木之上,顯得格外莊嚴醒目。此時空氣的濕度更大了,細小的水珠漂浮在空中,有些“空翠濕人衣”的意識了。我知道,茶葉中品質最好的就是高山云霧茶。這樣的海拔、這樣的生態環境,最適合茶葉生長。
來到寺里,我們首先想找到的就是那明神宗賞賜的十畝茶園,寺里的僧人忙于佛事,但給我們指點了去的路徑。我們按照僧人的指點,在寺廟后面一面森林簇擁的緩坡上,找到那十畝御賜的茶林。雖經歷數百年的風雨冰霜,那萬株茶樹依然蔥蔥地綠著,只是比普通茶園的茶樹高出了不少;也有個別茶樹布滿苔蘚,已顯出龍鐘滄桑之態,只因為寺廟的僧人精心照料著才沒有死去。我們來時沒有看到僧人采茶的盛況,不禁有些遺憾,拍了幾張照片,便折返回萬年寺。
在游覽了無梁磚殿、巍峨寶殿、白水池,以及牡丹園、彈琴蛙等景點之后,我們決定既來之則安之,在寺廟特定的環境氛圍中欣賞一下峨眉山禪茶還是不錯的體驗。峨眉山是普賢道場,寺廟僧眾皆多,禪茶之風自古盛行。據資料介紹,在唐代以后,僧眾農禪并重,此中農事即為茶事。在黑水寺、意月峰、白巖峰、天池峰、寶掌峰一帶的中山區,各寺皆有自己的大片茶園,采摘、炒制有自己的技術,形成了獨特的禪茶文化。
在墻壁掛著“禪”字、幾案放著香爐的廂房,廟里看茶的小師傅彬彬有禮地招呼著我們。峨眉山有毛峰、峨蕊等六道禪茶,師傅給我們泡的是其中的竹葉青。據記載, 1964年,陳毅同志陪同周總理出訪亞非那后,忙里偷閑,與喬冠華、黃鎮等領導來峨眉山度假。他們也聽說萬年寺的茶葉不錯,便一路跋涉來到這里。當時住持和尚敬獻給陳老總一行的,就是這里僧人們自產自銷的綠茶,也是我們現在所尋覓的萬年寺禪茶。陳老總飲茶之后,還欣然為此茶命名。
看茶的師傅大約年近三十,穿著一身寬松的僧袍,走起路來給人超然飄逸之感;秀氣的臉上架著一副眼鏡,顯得斯文儒雅。小師傅果然有些學問,說起峨眉山的佛茶如數家珍。他講:“禪茶由佛而興起,由禪而成就。峨眉山是普賢道場,從佛教史考察,茶文化與禪文化同時興起于唐代。唐王朝以茶供佛真身舍利,以茶齋僧。唐代茶道與佛教食法相關,僧修禪定,過午不食,但許飲茶助修。禪茶文化是一個容量很大、范圍很廣、內容豐富的大文化圈,但其主流確是中國佛教的茶道,其精神是‘正、清、和、雅’?!甭犞恼f道,不禁對杯中禪茶肅然起敬。
但我知道,禪茶的境界是品出來的。這“品”自然也包括沖泡過程中的觀賞。
說到禪茶的沖泡,就不能不說到茶具。年輕和尚給我們續上一道水,接著講:“自古以來,文人雅士們喝茶,對茶具是十分看重的。沒有相應的茶具與優質的茶葉配套,那茶就沒法喝了。因為茶具選擇不好,不僅會影響到茶水的品質,而且破壞了觀賞茶葉嬗變升華的心情。禪茶的四個標準中有個“雅”字,我們在選用茶具時,也應該選用雅致、美觀、優質的器皿,用以襯托茶湯的液色,保持濃郁的茶香,是品味禪茶的重要條件?!?/span>
小師傅拿來幾只青龍盤繞的陶瓷茶盅,放在一張藤條編織的小圓茶幾上,古樸典雅,莊重大方,不奢華也不流俗,和佛家追求的境界極為吻合。他用勺子將茶葉分別往里一放,再將茶壺高高舉起,讓煮沸的茶水飛流直下;待茶水滿及杯沿,便將茶蓋輕輕蓋上。稍等片刻之后,再將茶蓋揭開慢慢觀賞,只見那外形扁條、形似竹葉的茶葉,經開水沖泡后,仿佛又活了過來。一片片葉子先是上上下下舞蹈般漂浮,不久后就都陸續沉到杯底,整齊而莊嚴地直立著,如佛事大典上的僧眾一般。不知它們是否也是在經歷了人生沉浮后,逐步悟透世事看破紅塵,進入這般超然物外的境界。明凈師傅說:“瓷器茶具的魅力就在于,先是給你一種神秘的期待,在期待中增加對禪茶的敬畏和遐想。如果用玻璃杯泡茶,就失去了喝禪茶的魅力,不能領略禪茶的況味?!?/span>
我知道沖泡鐵觀音等其它許多茶葉,講究的程序很多很復雜,有“百鶴沐?。ㄏ幢?、觀音入宮(落茶)、懸壺高沖(沖茶)、春風拂面(刮泡沫)、關公巡城(倒茶)、韓信點兵(點茶)、鑒賞湯色(看茶)、品啜甘霖(喝茶)等多種程序,里面不少環節有亂世紛爭和低俗淺陋的嫌疑,和佛家提倡的“禪”大相徑庭。而沖泡綠茶就簡單多了,在簡單的沖泡過程中,我們可以把更多的心思從繁冗的儀式中解脫出來,更多地領悟茶中的“禪意”。
那師傅大概見我們勤奮好學,也就敞開了話題。他講:“沖泡禪茶, 除了茶葉要好之外,水也要優質。明代許次舒在《荼疏》中說:‘精茗疏香,借水而發,無水不可與論茶也?!f在茶與水的結合體中,水的作用往往會超過茶,這不僅因為水是荼色、香、味的載體,而且飲茶時,茶中各種物質的體現、愉悅快感的產生、無窮意會的回味,都是通過茶水的沖泡,經眼看、鼻聞、口嘗的方式來達到的。如果水質欠佳,茶葉中的內含多種物質受到污染,人們飲茶時既聞不到茶的清香,又嘗不到茶味的甘醇,還看不到茶湯的晶瑩,也就失去了參禪悟道的緣由。他強調說,我們萬年寺泡茶,用的是門外“彈琴蛙井”里沁出的山泉水,這水純凈無污染,富含礦物質,加上它是流動的,泡出的茶活性元素也較多。所以同樣的茶,用這里的水沖泡,感覺就不一樣?!蔽倚睦锇底运枷?,還因為是沾染了佛家空靈的禪意。因為這里的一石一溪一草一木,每天都受到寺廟晨鐘暮鼓、唱經念佛的熏陶,它們在耳濡目染中其實也在修行,它們最懂得“能徹悟自性便成佛”的禪機。參透的禪機茶水,當然與眾不同。
當然有了好水,還要講究煎茶的方法。古人煎茶,是比較麻煩的,一是在爐子上將茶煮來飲用,一是在爐子上現燒水現沏。當然,泡好茶還得用心盡情。首先對好茶懷有真情實感,其次自始至終要靜心泡茶。同時泡好茶,必須懂得泡茶之道。這個道,就是天人合一的茶道。唐代茶圣陸羽認為,一個懂得喝茶的人,一定是“精行儉德之人”。善茶之人,必須有“五美”。即位之美、器之美、火之美、飲之美、境之美。有句話叫“喝茶如修行”。茶道是通往內觀世界的方便之門。只有境界高的人,才能泡出“天人合一”的好味道。
泡好茶,靜靜觀賞片刻,再輕輕揭開茶蓋,只見悠然飄出的水霧,如出岫之云一般升騰變幻,或直如大漠孤煙,或裊如敦煌飛天。而伴隨水霧升起的茶香,帶著或濃或淡的草木馨香,伴隨香爐里彌散的裊裊的佛香,撲入你的鼻孔,直入你的臟腑。你的心態自然平和下來,如茶盅里翻騰的茶葉回落到了杯底,進入一種寧馨超然的境界。這時你舉盅慢慢啜飲。耳聽著大殿僧人們鳴鐘擊磬、唱經念佛的梵音,眼觀著茶霧與香爐的青煙相互交融,心便雜念全無,變得安寧澄凈起來,靈魂也仿佛被茶水洗濯過一般。這時,一切俗念已置之度外,你感覺靈魂已被茶水洗滌得空靈純凈,你眼前有岸芷汀蘭,你胸中有清風明月……
作者簡介 朱仲祥,四川樂山市中區司法街。
熱點文化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中原文化綜合類媒體 中原傳媒 提供技術支持
主辦:中原文化網 版權所有:中原文化網 投稿信箱:15690826618@163.com
豫ICP備19001720號-1